我的离岸求职经历——中篇

今天继续聊离岸求职的话题,主要聊聊求职经历,当然国内的求职经历也会简单说一下,那我们就从国内说起吧。

国内公司求职经历

其实我的国内工作经历和求职是非常非常简单的。我2011年毕业就进入到了思科,因为2010年在思科实习了一年,所以入职没有经过正经的面试流程。而在毕业季找工作的时候,因为已经有了思科的offer,所以也没有花力气投其它的简历找工作。由此就出现了一个问题,在思科工作了四年以后的我,实际上是没有任何面试经验的,按照某些人的话就是“没有经过大厂的洗礼”。

在我们打定主意打算去国外发展之前,其实我并没有想离开思科的打算(或者这个念想微乎其微,万一有别的公司用钱砸我呢)。但是没有面试经验这个事情是一直悬在我头上的一个顾虑。所以就抱着试试看的态度,是骡子是马出来溜溜,到底自己值几个钱,打算去外面市场走一走,万一有好机会呢,也可以顺便抓住。

我正式面过的第一家公司也是唯一一家国内公司给我offer的,是阿里巴巴(P7有股票),时间大概是2016年底我生日那天,确实犹豫纠结了,但是最终还是给拒了,也就是这一次也坚定了我们打算去国外的决心。不过很感谢推荐我的猎头,还有面试的阿里人,我记得是report给张铭,最终面是蔡轶群,查了查邮箱,是2016年12月1日,视频面的,当时蔡从思科入职阿里好像不到半年才。

在这之后的2年间也面过2-3家公司,但很少像阿里那么认真的。

国外公司求职经历

我的第一次面试海外公司的经历是2015年的3月份,是新西兰的一位前同事推荐的Google悉尼职位,当时没有任何面试刷题经历的我,在第一轮电话面试就惨遭蹂躏。。。。细节就不好意思再提了。这次面试让我了解到了2点,第一,英语口语还需提高;第二,面软件职位刷题还是很有必要的。

第一次稍微成功一点点的面试是2016年8-9月,悉尼亚马逊system engineer职位,经过online coding,电话面试,半天连着5轮的(每轮45分钟)的技术面试,最终告负。比较遗憾的是因为当时办理澳洲签证来不及,本来5轮的技术面是去悉尼onsite,公司提供往返机票还有3晚住宿。结果最后因为时间问题,改到去北京远洋中心亚马逊办公室通过视频和悉尼连线的形式。这次面试比之前Google那次,英文口语表达能力有了很大进步,告负的主要原因应该是白板编程环节,一些套路问题没有准备好,而且比较变现略显紧张。

在这之后的一年,亚马逊温哥华在北京举行了一次一日招聘活动,就是在一个酒店半天多的时间,车轮战连续面5轮,我有幸也被邀请,但是无奈是一个java SDE的职位,对我来说根本不合适,所以面试5轮,基本每一轮都是和面试人瞎聊,面算法也只能用python。

这几次经历对自己的面试还是挺好的锻炼,而且经过这一年,也发现没必要局限于澳洲和加拿大两个国家,发现其实欧洲也有不少好的地方。所以海投简历的策略有所改变,开始同时研究欧洲国家,这其中主要包括三个国家:英国,爱尔兰,荷兰。 因为这几个国家基本是英语国家或者英语普及率极高,而且互联网行业比较发达,特别是爱尔兰和荷兰,爱尔兰的都柏林,几乎集齐了全世界所有著名的互联网公司,而荷兰由于其开放自由的环境和英语优势和位置,也有非常多好的互联网公司。再加上社会发达程度,教育医疗福利,背靠欧陆等综合因素,开始filter一些机会,转移重心,投递简历。

好的。今天就说到这里,最后一期我们就聊聊对于欧洲公司面试,比较成功的一两次,以及最后我来荷兰的offer是怎么一番曲折的经历。

Discussio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