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的离岸求职经历——上篇
这个月底,来荷兰就满一年了。按照之前的约定,和大家聊一聊我的离岸求职经历(但这里不包括为啥我要出国,这个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话题,等有机会再聊)。
什么是离岸求职呢,在解释之前,我们先看移民。俗话说有钱能使鬼推磨,这个在移民界也基本适应,投资移民绝对是各种移民方式里最简单粗暴的,当然前提是你要有钱。移民方法第二简单的,我认为是上学,去目标国读个研?读个博?然后大部分国家都有政策允许在一定时间内,留学毕业生可以在本地找工作,找到工作,也就不愁拿到身份。移民排第三的方式是工作签证,就是目标国发给你一份允许在其国家工作的签证,有效期一般是1-5年不等,然后慢慢也能拿到身份。那至于说这种签证怎么拿,不同国家政策不同,有的需要工作offer,有的不需要,当然这个超出本文讨论范围了。
回过头看什么是离岸求职,就是你肉身不在你想要求职工作的国家。比如说你人在中国,但是就是想找一份去加拿大的工作。离岸求职最大的难度在于,用人单位雇用你的时间成本太大,我一个加拿大公司招聘,从本地招人是最方便快捷的,面试方便,更重要的是没有签证的问题,相反要招聘一个中国人,onsite面试就非常麻烦,需要求职者肉身飞到雇主所在地,而且需要有签证,面试结束录用你了,还需要给你办工作签证,总之这一系列流程,导致招聘的时间成本非常大,一来一回差不多半年就过去了。
那为什么还是有雇主会考虑国外员工呢,主要是还是本地人才的缺乏,这对于一些传统的移民国家尤为明显。他们不得已要面向国际人才市场进行招聘,而且他们有着充足的经验和准备,能够应付的了高昂的时间成本。
离岸求职的方式主要有这么2种:
- 公司内部transfer,比如你所在的公司是一个跨国企业,在你的目标移民国家具有公司的总部或者分支机构。如果有这个机会,这应该是最简单的方式了。
- 自己找,自己投简历,面试
我个人基本上选择的是第二个,也是最难的方式,成功率极低,所以战线拉得特别长,我觉得前前后后应该有三年半的时间,投了非常多简历,但是得到面试机会却非常少,而且基本都是些大公司,因为大公司比较容易消化这个时间比较长的招聘成本,小公司比较难,(我最后成功的是小公司,但是是一件很巧的事情,基本不具有参考价值)。
有人可能会问,为啥不采用出国读书的方式,或者找中介呢?金钱成本是一方面原因,但不是主要原因,虽然我们有孩子有房贷,出去上学家里的钱会变成只出不进,会有经济压力,但如果真逼到那份上了,恨不得马上离开中国,其实小几十万块的钱根本不是问题。所以还是没逼到那份,想走走看。
还有人会问,为啥不走技术移民呢。像加拿大,澳洲,新西兰都有技术移民,基本不需要工作offer,能直接拿到工签。这里面有一个打分系统,只要分数够,就等着抽就行。这个我们也考虑过,而且还找中介咨询过,作为我们的备选方案,可能在某一天实在没辙又特别想马上出去的时候会采用(所以为此我们也在闲暇时间略微准备一些雅思方面的东西),但因为不是我们的主流,所以就先不展开了。
我的这个离岸求职过程主要分两个大的阶段,其实是跟我们的目的国家有关系。第一阶段我们把目标定位成加拿大,澳洲,新西兰等传统移民国家。第二阶段放宽标准,同时也考虑欧洲国家,比如爱尔兰,德国,荷兰等,欧洲国家整体虽然在互联网科技行业比美国等国家差了一大截,但是其国民生活,医疗,教育等诸多方面并不比加拿大澳洲差。
特别是爱尔兰和荷兰,有大量的互联网公司,可以说是欧洲的互联网中心,并且英语的普及率极高(荷兰90%以上,爱尔兰英语为第二官方语言)。同时也是典型的高福利国家,医疗,教育水平也非常高。虽然他们不是典型的移民国家,但是具有非常好的开放性和包容性。而且背靠欧洲大陆,各种机会显然要比新西兰这种岛国或者澳洲要多。(德国也不错,但是语言是个大问题,和法国类似,德国对英语有一些排斥,或者没那么重视,荷兰研究生授课全部都是英文,本科也是大部分是英文授课,这在德国是不可能的)。
(该睡觉了,今天就先聊这么多,下周我们继续)。
Discussion